黃峭山公墓在哪裏 黃氏峭山公墓地在哪裏
- 编辑:5moban.com - 18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陰陽學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陰陽學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黃峭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黃峭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
“藏”——大智者之所為
——黃峭文化核心在於陰陽和諧
作者:陳金煥
陰陽五行運行之道
陰陽學說,是我國古代先民通過觀察自然天象,認識世界,而創立的一種自然哲學。
陰陽學說的要義有二:一,它把茫茫宇宙、大千世界的萬物萬事萬象都分為兩類,一類取名曰陰,另一類取名陽。古先賢認為一切事物的形成、發展與變化,都是陰陽二氣運動的結果;二,他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是陰陽對立的統一體,或者說,一切事物都由陰陽兩方麵構成。
我國夏朝的古卜書《連山》中,就有八卦陰爻(––)和陽爻(—)的符號標記。這反映了古人對陰與陽的質樸認識,故陰陽學說至少起源於夏朝。
《周易》究竟向人們解釋了什麽樣的道?如果簡單用兩個字回答,就是“陰陽”。所以,《係辭ⷤ𘊣說:“一陰一陽之謂道。”《莊子》也說:“易以道陰陽”。毛澤東同誌在著名的哲學著作《矛盾論》、《實踐論》中也曾多處引證《周易》原文指出:“一陰一陽之謂道”。
古人總結得出了客觀世界運動變化的規律,就是“法於陰陽”、“萬物負陰而抱陽”、“孤陰不生,獨陽不長”。老子《道德經》中曾歸納了萬事萬物道法自然的七大規律,稱之為“老子七律”,老子被尊稱為“自然科學之父”,是非常恰當的。“老子七律”完全包含了馬克思主義的“對立統一、質量互變、否定之否定”的三大規律。“陰陽互根”律,即認為陰和陽是存在於一個統一體中,相互依存,相互轉化,相互作用,此消彼長,不斷運動變化的。
五行含陰陽就是說: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這五種物質為“五”;運動變化叫著“行”,合之稱“五行”。《說文解字》“五”寫成上下兩橫,中間一個“叉”。“五行也,陰陽在天地間交舞也。”陰和陽的運動變化可以通過在天之濕燥寒風暑火六氣和地之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五氣反映出來。即“天地之合而為一,分為陰陽,判為四時,列為五行。”
天地人三才,都有陰陽之象,是大一統的世界。誕生於殷周之際的周文化,其核心是“以天為宗,以德為本”。這個大一統的全體都顯現的是一個陰陽消長、五氣運行之象。陰陽五行表象的四維之體、時空的“古、今、天、地、人大一統”。儒、道、墨、名、法在這個統一體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。陰陽五氣之象,道家稱之為道,理學稱之為理,綜合叫“道理”;董仲舒則稱之為天。董仲舒的《太極圖說》明言陰陽、五行皆出於太極。太極講述的是五氣順布、二氣交感,表明陰陽五行都是氣,人得陰陽五行之秀氣而最靈,高於萬物。人最為天下貴是由於天人相符,由於人之形體化天數而成;人之血氣,化天誌而仁;人之德行,化天理而義。
《五行大義》中說,幹支是大撓創製的。大撓“采五行之情,占鬥機所建,始作甲乙以名日,謂之幹,作子醜以名月,謂之枝。有事於天則用日,有事於地則用月,陰陽之別,故有枝幹名也”。十天幹“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。十二地支: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。它們各分陰陽。其中“癸”是揆的意思,指萬物可揆(ku㭯“癸”指雨露之水,也有閉藏和內在萌生之意。“亥”是核的意思,指萬物收藏皆堅核。十天幹、十二地支分別與太陽、月亮的運行周期有關。其尾末之處都是一個“藏”字,是故天地人三才的最核心之道是“藏”也!天垂千象,地顯萬形,人具天地之形象與精靈,是故“天人合一”,天之玄,地之妙,人之精氣神,皆為陰陽二氣所深藏之故也!
黃峭山公之陵園
陰陽之核心在於藏
萬事萬物分陰陽而統一,統一的核心在於平衡、和諧,在於藏,藏為萬物生存之本。
植物有陰陽之別,而陰陽的交感結晶往往在於果實——核仁,即亥也。婦孺皆知,植物的精華在於果實,果實藏陰陽,藏著繁衍物種的陰陽集於一體的生存基因。那些包裹在堅硬外殼之中的果仁,往往更有營養價值。生長於地上的植物之精華,往往也不如生長於地下的植物之精華,所以,在某時某處,“藏”比“顯”更重要。
動物也分陰陽即雌雄、公母。繁衍後代的任務陰陽交配後都交給雌去藏,藏中發育、生長。所以,非“藏”不可。
天有日月星辰——陽的、明亮的代表物,也有許多看不見的暗物質和空間——陰的,黑暗的代表物。而陰的部分是陽的天體的承載物,是多麽重要的“藏物”啊。
地分地殼、地幔、地核由外到內的三層,地核是最活躍的部分,這是藏之至深的結果。
木向上長,長高之時,刀斧臨之,風必摧之;火勢炎上,外盛而內空,無法經久而不熄;水勢流動而潤下,可成江河湖海,匯而成勢力,可表可裏;土可累成高山峻嶺,也可深伏地表之下而承載萬物,誰堪與之比厚實深重?金又深藏於土中,非提煉而不可成各種金屬,非鍛鑄而不可成器皿,是五行中的至貴者,此乃藏也!
人分男女,即同於天地萬物,也有陰陽之別。人體結構之精妙,也在於陰陽五髒六腑。髒者,精氣神情之所藏也。所以說,五髒器的功能在於藏,故可把五髒寫成五藏。
一年四季動植物往往遵循“春生夏長秋收冬藏”之規律。可見冬藏之重要。如無冬藏,哪來春生?
“財不外露”是常識,“藏”是動物、植物、人之共,至真至理之所在也。薑子牙未遇明主而退隱磻p㡮溪,八十歲方遇周文王,實屬晚成之幸也;諸葛亮滿腹經綸也曾躬耕南陽、高臥隆中,直待明君劉備才出山。孫臏不知藏而深受龐涓之害,險些丟了命,後裝瘋而深藏兵法於內心,待機設計逃脫,後用藏兵之計“設伏”而戰勝對手。《三國演義》中的人物之一,楊修,不知藏其才,而遭到殺戮。藏,在諸多人事中充分體現了其精妙!
“愛美之心,人皆有之”,自古以來,人們都在追求真善美,擯棄假醜惡,這是社會的主流思想,非常正確。然而,過分或刻意去裝飾“美”,不僅不能美,而且會招惹許多壞事。美在外,不如美在內;外在的美遠不如內在的品質美。古往今來,多少美女一生多波折,結局少有幸福的,正所謂“紅顏薄命”、“醜女多福”。楊貴妃一生起伏跌宕,命喪馬嵬驛,香消玉殞,令人扼腕長歎。“見素抱樸,少思寡欲”,戒浮躁之,追內涵之增,以“藏”字當先,美在深處,方是良策。
上官氏之陵園
大智踐行者——黃峭山,其高在藏
有人說建陽是閩北古代的文化中心,那裏曾有遊酢、朱熹等先賢,這是有一定根據的。而建陽的麻沙鎮古來交通便利,萬頃良疇,商業發達,尤其是印刷業曾一度輝煌,所以說建陽的古文化在麻沙。當然,建陽文化也播及周邊縣城和鄉村。
有人說邵武的文化在邵南,而邵南文化在和平,再進一步說,和平的文化興盛於坎頭、坎下。因為那裏有以供奉上官氏的“惠安祠”和供奉歐陽祐的“中乾廟”、“小乾廟(在羅前村)”為代表的“忠烈文化”;那裏有著傳奇般的人生、其思想超越了時空並有一千多萬後裔的黃峭山,他創造了“黃峭文化”;還有太極宗師張三豐。
“上官家族”為抗擊外族入主中原而慘遭三次滅族,歐陽祐忠君思想彪炳史冊,邵武人民永遠懷念之;張三豐一代太極宗師是邵武和平坑池村人,道教的傳人確認之,本地也留著一些佐證,如張氏族譜、石刻、道觀。然,對於黃峭山,令人歎惜的是,還有人說其“名不見經傳,史不載其事”,真乃癡人說夢,井底之蛙,一葉障目!我們應當以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待人和事。黃峭山公,生於公元871年,即唐懿宗鹹通十二年,卒於公元953年,享年82歲。他的生平處於唐末及五代時期,社會急劇動蕩不安,“藏”為生存之要務,行事之智謀。雖說有爭議是正常的,可以百家爭鳴,但容筆者也說說黃峭山,這位大智之踐行者,他是如何把陰陽學說發揮到極致的,以致世人不甚理解他。
智者,當審時度勢,實事求是;勇者,應拚盡全力,敢為人先;仁者,須心懷天下,家國同治。此三者,在峭山公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。“小隱,隱於山林;中隱,隱於都市;大隱,隱於朝庭”這三句話,也同樣適用於形容黃峭山先賢的一生奮鬥的曆程。他的一生是不斷學習的一生,努力創新的一生,既開拓進取又深諳陰陽學說並積極實踐的終成偉大哲人的一生!正如他的名字一樣,黃土不斷累積,終成一座陡峭的山峰,屹立在中國文化曆史長河邊,高大挺拔!
他少小隨祖父生活在家鄉,拜師學習醫易等各科知識,專心致誌,立誌高遠,靜隱村居,潛心研學文武之道,打下堅實基礎,為將來報效國家和社會做好準備,這可謂少小時期的小隱——隱於山林。後舉義兵,保境安民,立下初功;之後逢唐末動亂,又盡忠護國,為官至工部侍郎,識時勢而棄官返鄉,出巨資創辦和平書院,培養人才,使和平享有“進士之鄉”之名達千年之久。這段曆程可謂之中隱於都市、大隱於朝庭。這種跌宕起伏的人生旅程,非常人之所能有。這種隱,也就是藏;藏就是他生長於唐末亂世的客觀要求與高智慧的激流勇退的結合;這種藏,也就是陰陽相濟、陰陽轉化的適時之舉,從實際出發,隨機應變。這需要大智慧、大勇氣和大仁義。
八十壽誕之慶宴上,他宣布十八子“信馬登程往異方,任尋勝地振綱常……”,深思熟慮,毅然決然,好一個“信馬”!這種開拓精神,尤其是“避險”精神是多大的勇氣才能做得到的!它一舉而多得,但筆者認為,最主要的是做一件事:藏!藏其子孫後代於千山萬水之間,藏其優秀文化於子孫身上,藏其寶貴精神於千秋萬代!駿馬嘶鳴戀故土,壯士揚鞭拓新鄉。千年之後,一千兩百多萬在冊的後裔散居全球各地,應該是人類曆史上的罕見一族,也是最大的家族,人才輩出,燦若繁星,為人類的各項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,真可謂舉世矚目。這是“藏”的創舉,是陰陽和諧的典範之舉。
黃峭山所創立“圈圈學”和“圈圈醫學”,它具有劃世代的意義,可惜亂世之所需,八十歲那年的大年初六分家時,他把家醫之學傳給第六子,並立下祖訓:“八代一輪轉,一脈單傳,傳男不傳女,傳內不傳外。行醫以修陰功積德為本,濟世救人為常”。這個舉動還是歸結於一個字“藏”!
“圈論”的內容極為廣泛,包括天、地、人、道、兵、武、醫、雜等八大領域。它是集“自然科學、社會科學、生命科學為一體的宇宙學說”——引自《黃氏圈論》黃傳貴。
“圈圈學”和“圈圈醫學”藏了千年之久,可謂深矣。世人很難理解他的深意。大多數人會想,他的為了保護家族利益的小農經濟意識在左右著,有理。但筆者認為,他是為了保護後代的生存條件不得已而為之。你們想想,“圈圈學”涉及到天、地、人、道、兵、武等八大領域,其中社會科學方麵可能觸及封建帝王集團的政治和經濟,尤其是軍事上的利益,因此會招致滅族。唯有深藏不露,才能避險。“圈圈學”是黃峭文化中的核心內容。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。黃峭山公,他一生勤勉好學,集儒釋道易於一身,他深知這個“圈圈學”屬於“道”的層麵,又兼有大量的“數術”,必須在黃家內部秘密地流傳下去。這又是陰陽結合的一個典範。
乾卦中的“潛龍勿用”告訴我們“君子尚居下位”;謙卦:下艮上坤,為高山屈於卑地之下貌,即把高山藏於大地之下。謙卦講了守國守家守自身的要道就是謙。謙虛就是要藏物藏才,藏得其所,藏得其妙。古河圖、洛書都把“五”放在中央,“五”就可以深藏在中央,能得四周之拱衛。“十”就藏在中宮“五”的同一格中,明“五”暗“十”在一起。《道德經》雲: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”黃峭把“三生萬物”的“三”說是“中”,主張“中生萬物”。也許這是受古河圖、洛書的影響或啟發,“中”藏在九宮之中宮。天地人三才,人居天地之中,而人是最可寶貴的,所以,他以身教勝於言教之法,娶妻三房,生育21個兒子。“人”是最根本的、最有活力的“中”。多生子女就是藏,就是“中”。其後裔在不斷遷徒中,采取遠緣結親的方式,又效法黃峭,多妻多子,把“中生萬物”發揮到極致,所以其後裔的人口能快速增多。“黃流越千裏,一脈超千萬”,後裔遍及海內外五大洲,創下了人類曆史上家庭繁衍和人口再生產的一個奇跡。“核潛艇之父”的黃旭華就是其後裔眾多人才中的一個,是“藏”的結晶。
“和平錢莊”藏金銀財寶,“和平書院”藏詩書禮儀和治國安邦之才。“天葬”寶穴藏著他的“骨氣”,層層藏,藏著一個值得驕傲的大家族。
筆者,客居邵武,第一次聽到“黃峭”之名,就是由“天葬”傳說中而得之。
和平鎮所在地四周高山峻嶺,中央一條山崗自北向南延伸著。山崗上建起了古鎮。古鎮外的四周,是個四水歸堂的盆地,盆地中最主要的河流自西北向東南呈S形而緩緩流淌著。S形的河水之兩側,有著廣闊的田野,像陰陽兩魚。黃峭山公之陵園就座落於西北隅的一處山穀裏。山穀左右兩側的山體入口小且彎,而且兩山緊緊依偎著,像一對夫婦相互簇擁著。在山穀盡頭,一個隆起的山苞,便是其陵墓所在地。在墓台上往南看,青龍橫案外,有三個幾乎同樣大小、高低、形狀的山頭,像三隻香爐;但在墓碑的方位看,隻見左中兩個山頭,可見它們像一對豐滿的女乳房。此處寶地可以有多種名稱,如“天葬地祭”,“少女遮羞”、“雙乳哺嬰”、“外洋巨艦”、“太極魚眼”。但無論怎麽講,有一點是共同的,那就是陰陽交匯的和諧之藏!這個“藏”字了得!它體現了黃峭先哲深諳易學之理。“葬者,藏也”,藏風聚水是其兩大要務,而藏風為上。“藏、聚”二字其理相通。藏風聚氣是最緊要的。四靈齊備,才能藏到極佳狀態。黃峭陵園做到了。所以說,他是一個能“藏”而且善於“藏”的大智先哲,“藏”字貫穿了他的不平凡的一生,連同他的身後。當然,筆者堅信,他的陵園是他自己生前選定的,並且有一定的根據。另外,其三位夫人各有陵園,也是“藏”的佳作。
第一個夫人上官氏陵園位於和平鎮黎舍村的一處山頂。路途遙遠,高不可攀,藏在雲霧繚繞的山巔,人跡罕至,猶如仙境。其藏之高妙,確實令人驚歎不已!你看,該陵園建在一處山頂,墓前居然有一個天然的圓形水池,過去有股清泉汩汩而出,四季不涸;現在也常年蓄水,盛夏之際,還可見蝌蚪在池中暢遊。故被地師命名為“天池穴”。天池之水,貴為一等之水,水量雖少,亦足顯高貴。墓穴建在天池之北的略呈凹形的斜坡上,其左方自然向前延伸的山體緊緊環抱著天池和墓園,與右方的山體幾乎完全相交,隻在西麵留出一條不足兩米寬的通道,即青龍與白虎兩山相接從而形成一個大的橢圓,把墓室、墓台與天池有條不紊地包裹著,像大地母親伸出雙手把一個嬰兒緊緊地抱在懷裏。而且,更奇特的是,左青龍山橫圍成案,在正前方是平的,而在與右方的白虎山相交處卻高起許多,像龍頭抬起,可稱之為“龍騰”;而白虎山馴服之勢明顯,龍虎配置絕佳!筆者隻在古書上見過。在墓台上可見,左方青龍山外,層層疊疊、山巒逐層下降,與右方對稱,犬牙交錯般地緊護著寶地。在案山正前方約八十米開外,低伏著一座金形山,像個金元寶;若與右側幾個山巒連起來看,像一隻兩翼張開,鳳尾翹起的鳳,由西向東飛至,來接仙女歸天之感油然而生!若把“龍騰”之形與此處的“鳳舞”之狀結合起來看,此處寶地就可叫做“龍騰鳳舞”之穴。穴之後山,連起多座高山,後麵的山比前麵的山高。像多重屏障,共同保衛著尊貴的主人,此穴可謂之“天池之隱”。第二個夫人吳氏之墓座落在和平鎮坎頭村一處矮山之上,在峭山公墓左前方,坐子向午,左右兩側梯田外都是青山環抱,雙水匯聚後出左前方。墓地所在山雖不高,但從高處看,其山形像一隻田螺,故地師命名為“田螺坑”。此地離村很近,好一派田園風光,其意在於“歸隱田園”,也算恰如其分。筆者覺得此穴應叫“螺戀田園”。第三個夫人鄭氏之墓也在坎頭村,在峭山公墓的右側的某山穀裏,坐午向子。遠離農莊村落,在一處清幽的山穀中,顯得寂靜無聲,茂密的山林把它掩藏得嚴嚴實實,隻有到了墓地所在地,才能發現它。它的右前方是一片梯田。在墓地上看,右前方山形,即梯田邊的高山,像五隻耕牛,頭朝下方,地師叫它為“五牛飲水”。此穴可謂之歸隱於山林。“天池之隱”、“田園之隱”和“山林之隱”都充分體現了“藏”之要義。筆者有理由推測,作為易經高手的峭山公,他生前至少選好四處陵墓之所,甚至營造好它們。四個墓地:峭山公陵園及三位夫人的陵園,都貫徹了一個原則:歸隱——藏。其手法高明,因地製宜,但如出一轍。
天藏玄理,地藏寶物,人藏奇才,植物藏果,動物藏實,大大小小,萬事萬物都藏其精華絕妙。黃峭山公,邵南文化的先驅者之一,能穿越時空的一位聖哲,豈能不洞悉“藏”字之妙哉?他寧願被人誤解,也要做作一個“藏”者。他的一生經曆之隱(小隱、中隱和大隱)、遣子避險之隱、圈論學術之隱、“中生萬物”之藏和陵園之隱,實係高妙、高深、高遠之藏,非經一番細究,是難以知曉的。隱或藏實乃不爭。“夫唯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”,不爭是哲人所為也。峭山公還藏著什麽,有待諸君或後世賢者去發現。筆者愚鈍,但深愛盆地之形,文化昌盛之熱土,忠勇為先,孝義為輔,智創自如的黃峭聖哲等融於一體的邵南,故有所心得,拋磚引玉,還望諸君批評指正。本文得到黃流堅、黃邵輝、黃少華、湯富軍、黃勇英等先生的幫助,在此深表謝意。
2021年10月25日於邵武
附:作者簡介
陳金煥,邵武職業中專學校英語老師。1987年畢業於福建師大英語專業自考大專,2005年福建教育學院英語專業函授本科畢業。喜愛中國傳統文化,多篇散文見報。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